写下这个标题,跟正文没多大关系,因为不可能快速打造出一个茶的牛品牌,但急功近利的人们渴望这种速成之法,加之我想写的标题有点长,写了影响点开率,所以我就故意用个多数人喜欢的标题,点进来再说。这篇长文的标题是: 《当我们讲到做茶的时候,到底在讲什么?》 当我们讲到做茶的时候,到底在讲什么?这个问题厘清了才是做茶的开始。 这十来年,我们高参品牌始终没有放弃对茶产业的研究和分析,无论走到哪里,我始终牢记我的家乡在云南,我的根在云南,云南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普洱茶,为什么我们的普洱茶产业做不大、做不强? 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,这么多年来,我们一直抱有为茶产业做一些事情的心,从未停止过对茶产业的关注。 我一直讲,茶行业是九死一生的事。任何一个人,一个企业,要做好茶必须要站在整个世界茶产业的高度,以放眼全球、放眼全国的眼光来看这个领域。 或许我们是真正的行外人,看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很多行内人士不一样。但我还是愿意毫无保留的把我们的思想分享出来,以期与有识之士共同碰撞,为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、中国茶文化弘扬,做出点滴贡献。
我们讲到做茶,到底在讲什么?
▼
这两年,来找我们咨询的茶行业的老板很多,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老板?回答很一致:做茶就是做茶嘛,还能讲什么?徐老师你的问题,问的不对。 我笑笑。因为这也是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究的问题。 陆羽在《茶经》里写到: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数十尺。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,其树如瓜芦,叶如栀子,花如白蔷薇,实如栟榈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其字或从草,或从木,或草木并。其名一曰茶,二曰槚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…… 陆羽笔下的茶,说的是茶树,讲的是茶的生物属性。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茶。 “开门三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。”这里面的“茶”是生活必需品,是普通商品,也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茶。 人们礼尚往来的烟酒茶里提到的“茶”,是礼品,是高端商品,准确的讲,也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。 “万丈红尘三杯酒,千秋大业一壶茶”里提到的“茶”,讲的是一种状态,一种意境,或者说是一种人生境界,和我们今天要谈的茶也不是一个茶。 当我们讲到“琴棋书画诗酒茶”时,这里的茶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茶,叫文化属性的茶。 我们讲到做茶的时候,更多的是讲茶的商业模式,商业形态,经营方式等。所以,当我们讲到做茶的时候,绝大多数老板的理解就是以下几种: 1、当前最火的直播卖茶,这属于电商渠道销售,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2、开茶店。这属于传统渠道销售,也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3、做代工,给微商直播供货。这同样也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4、自建品牌,专注古树,自己采购、自己生产销售。这也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5、做旅游市场。这还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6、做礼品茶。这也还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7、做定制茶。这依然还是一种销售形式。 …… …… 当所有人把做茶理解为卖茶的时候,整个茶产业就有问题了。谁都想卖,谁都想卖贵一点,谁都想多赚点钱,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,名山茶越来越贵,周边产区农民的茶卖不出去,再后来大家就动歪脑筋,炒作、拍卖、掺假……市场一片混乱。后面再详细谈,回到正题。 我们讲做茶,主要是讲茶的商业形态,只有我们厘清了茶的商业形态,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做好战略定位,抗什么旗,走什么路,最终走向哪里,才会一目了然。 目前,全世界的茶行业谈到做茶,其实只是在三个领域思考问题: 一是卖原叶茶。几乎整个中国市场的90%以上的茶企,都在做原叶茶生意。原叶茶要做出高价值、高附加值,其做法无非是炒作产地、产区、茶树,制作工艺,制茶大师等。整个中国原叶茶市场,早已一片红海。 二是卖方便茶。方便茶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就是立顿红茶,中国7万茶企,干不过一个立顿。这难道不是中国茶产业之悲哀么。天士力集团在云南普洱建厂生产的帝泊尔,其实也是方便茶。去年我应邀专门去厂里考察了一圈,听了公司负责人的介绍,发现他们自己也没把自己定义清楚(公开场合不便多言)。 三是做茶空间。在多数产茶的地方,随处可见各类茶馆,这几年为了迎合年轻人,也有一些新式的茶空间开始涌现。但绝大多数依旧没有定位清晰,在混乱中用做原叶茶的方式在经营茶空间,这也是一个误区。但依旧值得表扬,因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成长的。 未来讲做茶,依然逃不掉这三大领域。但我想说的是,未来的茶时代,和当今的茶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时代了,唯有提前洞察、超前谋划和布局,方能赢在未来。
我们讲茶行业乱,到底在讲什么?
▼
说到做茶,一些有切肤之痛的人会告诉你:可千万别碰,水深得很,茶行业太乱了。 那么,当我们讲到茶行业太乱了,这里的乱到底是在讲什么?厘清这个问题,方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茶行业。 我们先找到乱的根源:茶,是非标产品。 其实,我们谈到茶的时候,大多数时候讲的是茶这个品类。根据不同的产区、产地和制作工艺,茶又被按照地名、类别进行分类,越分越细。所以,很难找到一个全国统一标准。不像咖啡,可以从咖啡豆品级和口感上去区分。 说茶行业乱,其实是不懂中国文化。茶和玉都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,都是没有标准的。有人说,没有标准的产业做不大,我的观点恰恰相反:有标准的产业的大,是相对的;没有标准的产业才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。 茶行业的乱,和茶本身无关,而是和茶产业的从业者有关。大家觉得茶行业乱,是因为整个中国茶行业仍处于较初级的市场阶段,进入茶行业,就如进入一个自由农贸市场。大家所说的乱,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 一是秩序乱。终端销售者、经销商、加工厂、消费者、茶农都没有扮演好各自角色,每个层面的人都想“演戏演全套”恨不得连茶树都自己培育,每个人都想到源头去(这和玉石圈很像)。 二是价格乱。茶没有价格,今年炒到天价,明年可能就不值钱。名山茶价格居高不下,名山周边的茶农却低价卖不出去。一切乱象的最终受害者,其实是源头茶农。 三是市场乱。茶没价格,也没有标准,更少有品牌。到了市场,都是茶,消费者分不清好在哪、差在哪,只是看标价。甚至有一些无量商家,把十几块的茶卖出几千块的故事发生。 四是商业模式乱。到目前为止,茶领域是很少有资本关注的,为什么?就因为它乱,没有先进可控的商业模式,投资者也不敢冒进。 五是人心乱,甚至可以说人心坏了。我们把话说得重一些,更容易被记住。行业普遍缺乏自律,为了让茶好卖,生产者、经营者不惜重度使用农药、添加剂,甚至造假等各种手段并用,导致乱象丛生。 六是概念乱,文化乱。茶本就是茶,茶文化也本是高雅的,但很多没文化的人进入茶行业后,把整个茶行业搞得乌烟瘴气。一会讲山头、一会讲单株,一会炒作新概念,一会炒作传说,一会炒作金融。 七是品饮方式乱。喝茶本来是流传近千年的生活日常,但现代人越来越不会喝茶了。为什么?因为各种品饮乱象把人搞得云里雾里,一会讲水、一会讲时辰、一会跟你说器皿,被说得神乎其神。所以大多数人都把:我不懂茶挂在嘴边,生怕你不说,犯了某个茶之大忌,会丢人。 人们对茶行业的乱象,我大致总结为以上几个部分。当然也还有很多不为我所知的。我们分析乱象,批评乱象,是为了让这个产业变得更好,我们每个人都应带着积极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考来看待行业乱象。 哪里乱,哪里就有机会! 别说你,95%的做茶人不懂茶!?
▼
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:别说你了,95%的做茶的人都不懂茶。茶真的有那么难懂吗? 那么,当有人说95%的做茶的人都不懂茶的时候,他到底是在说什么?事实上,说这话的人也懂不到哪里去。 之所以不懂,是因为大家喜欢把问题混在一起来研究。我跟很多茶老板交流,他们总爱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在一起讨论。 你跟他讲茶的品质,他跟你说他的茶全国最好的,没人能比,但好的标准是什么,他说不出来,总之就是好。你跟他讲品牌,他说你怎么把我仓库那些卖出去?你跟他讲未来的市场趋势,他跟你说卖不掉茶,老百姓要饿肚子的…… 如果我们不能在同一个话题深入研究,我们永远都只会在无意义的表层问题上反反复复的轮回,最终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。 我们专业搞咨询的人,喜欢按照不同的逻辑关系把问题层层拆解,最终形成清晰的脉络,让每一个人都能看懂。之所以大多数人不懂茶,除了前面讲到的行业乱象外,最重要的就是对茶产业的结构的理解不清晰。 关于茶的结构认识,从茶本身来分,大致可以这么分: 一茶的产地。不同产地的茶有不同的特点,武夷山的茶、贵州的茶、云南的茶,都是产地不同,本质就是茶树的鲜叶。根据茶叶产地将茶叶分为江北茶区、江南茶区、西南茶区和华南茶区。根据省份又分为闽茶、川茶、浙茶和台茶等。按照具体的产地又分为杭州龙井、安溪铁观音、福鼎白茶、武夷岩茶、祁门红茶、六安瓜片、福州香片、大吉岭红茶、星村小种、冻顶乌龙等。 二茶的工艺。事实上,全国各地的茶叶采下来后,除了鲜嫩程度、大小外,大致样子是差不多的,因为制作工艺不同,形成了不同的分类。 四茶树的不同。根据茶树的树龄等又进行划分,如古树茶,百年古树、千年古树、台地茶等等。 确实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,茶行业确实有太多的专业知识,确实很难懂。更难懂的还在后面,很多人看到茶、想到茶,并没有真正理解茶,本身属于什么产业。其实,茶横跨多个产业: 一茶属于农业,农产品。茶在茶山上是农业属性,茶农的种植、管护、病虫害防治、采摘等等,都是一整套的农业操作路径。 二属于林业,是珍贵资源。云南的一些地方古茶树,属于保护的珍稀林业资源,有些古茶树甚至列为国家文物保护范围。 三属于工业,是工业产品。茶进入初制所、工厂其实就步入工业领域,生产工艺、生产标准、卫生标准等是这个领域要规范的。但依然没有统一标准。 四属于商业消费品。当茶进入消费市场,就属于商品,茶作为商品,如何发挥其最大的商业价值?有的茶当原叶卖了,有的变成茶水卖了,有的当文化产品卖了。 当我们清晰地梳理完茶,确实不得不说:95%的做茶的人都不懂茶。因为大家在谈论茶的时候,都只是在谈论茶的商品属性。 为什么做茶的企业都做不大?
▼
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,茶产业里几乎没有大企业。最大的天福茶业,一年不过区区十几亿,还比不上一个做咸菜的老干妈,你说怪不怪? 为什么做茶的企业都做不大?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,结论只有一个:中国茶产业专业化分工不足,缺乏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谈到: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自社会分工。茶产业之所以发展慢,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分工。每个人都想做全产业链,一个做茶的微商,也要跑到茶山去自拍几张,挂上自己的牌子xxxx茶园。 长期以来,茶产业的分工不足,导致了整个茶产业的产业链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: 一是上游农业端,茶农的境遇冰火两重天。名山茶的茶农,每年一卖茶几十万上百万装入囊中,而非名山、名产区的茶农,则望茶兴叹,老泪纵横。 二是工业端,工业化程度低,生产效率低,产品品质不稳定。在茶产业几乎没有先进的工业化生产设备,为什么?产业落后。 三是市场端,品牌化能力差,集中度低。消费者到了市场上,不知道买什么,不知道买哪家,不知道买贵没有。 所以,长期以来整个中国茶企业都一直停留在原叶茶的市场端拼杀挣扎。玩花样,搞创新,最终也没有涌现出特别优秀的茶企,也没有把茶产业带向光明大道。
企业如何破解行业困局,成为赢家?
▼
整个中国茶行业正在面临深刻变革,企业要想在茶领域蹚出一条路来,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,重新审视中国茶产业。 事实上,经过多年发展,中国茶产业已经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,并正在向第6个新的历史时期迈进,谁先洞察了市场,提前谋划布局,谁就更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中,赢得先机。 一、中国茶产业的5大历史阶段 1、…… (省略部分为咨询付费内容) 企业必须从品牌战略的高度,从头系统布局品牌,方能在未来的茶产业竞争的浩瀚波涛中,赢得发展先机。
整个茶产业的营销误区
▼
这两年,因受疫情影响,各行各业都在关注一件事:卖。茶产业也一样,几乎整个茶产业都在研究怎么卖的问题。 这个时候,你跟绝大多数茶业从业者谈卖之外的任何话题,他都会把你拉回来,问:怎么卖? 是呀,怎么卖这个问题,并不是今天因为疫情才显得尤为紧迫的,而是因为疫情导致茶产业窘境的提前暴露。
普洱茶产业的发展瓶颈
▼
(省略部分为咨询付费内容)
茶叶企业入局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
▼
如何快速打造一个茶叶品牌
▼
(省略部分为咨询付费内容) 然而,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长期的经营、积累和沉淀。面对未来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,以及日益加剧的竞争,唯有品牌能让企业脱颖而出,品牌将成为茶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、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