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“长期主义”之后,这两年,培训市场、营销课、短视频平台开始在炒作一个热词“差异化”,似乎一夜之间,“差异化”似乎成了能解救企业于水火之中的神方、良药、回春膏,细思极恐。
为什么“差异化”会成为热词?我们高参品牌分析了三点原因:
一是培训市场需要一个关键词给“总裁”们洗脑,所谓语言的钉子。和过去讲长期主义一个道理,人口红利、互联网红利、市场红利推动下的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,必须坚持长期主义,没毛病。
二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同质化产品特别多,讲“差异化”,在逻辑上讲得通。这个逻辑恰恰在很多企业得到了印证,所以必须坚持做“差异化”就似乎无可辩驳。
三是西方理论有现成的著作可抄,不必自己花时间、花精力现编。当前营销培训、总裁班的专家们讲的课,多数来自西方现成理论的改编。
我们高参品牌历来旗帜鲜明地反对照搬照抄西方理论。然而,当前很多观点和认知,严重偏离了“差异化”本身的真意,成为极其容易误导中小企业主的一个热词,所以我们必须要给予纠正。
我们首先明确一个问题:真正的 “差异化”到底在讲什么?
美国营销学大师杰克·特劳特和史蒂夫·里夫金的著作《与众不同——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》一书,就是系统的讲差异化的。我们看到当前的很多营销课、培训课、总裁班、训练营包括短视频所讲的“差异化”,几乎都是在抄袭这本书的观点。
抄袭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很多抄袭者,在原著的基础上胡编乱改一番,滋生了许多谬误,不仅对企业主无用,甚至还会导致许多企业主误入歧途,贻害企业。
《与众不同》所讲的差异化,其实是站在营销的角度讲的,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何在营销中“卖不同”,其关注的重心是在消费者。即便提到企业如何做不同,也是围绕消费者为核心,去解决消费者的问题。书中甚至提到,企业要避免进入“创意陷阱”、“创新陷阱”。
而时下很多讲“差异化”的专家们,自己都没搞清楚,就大肆鼓吹“差异化”,忽悠企业搞差异化,这样的人以无知传播无知、祸害更多的无知群体,简直丧尽天良!
回到商业的现实中来,我们冷静分析,市场上的产品,要想做到差异化是何其不易,一个“差异化”的尝试,企业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为什么做鞋的企业不做41.5码的鞋子?肯定有很多人的脚穿41稍紧,穿42稍松,41.5刚刚好。如果企业要做差异化,做41.5码的鞋不就满足消费者需求了吗?
事实是,类似的需求解决了,在市场端也意义不大。另外,要做这个差异化,企业付出的成本会很大,因为一个尺码的模具就要花几十万,还不说多一个尺码的鞋子,在整个渠道中的成本有多大。一般企业根本承担不起。
当前,中国市场已经步入大竞争时代,大竞争时代有哪些特点?如何应对?可参看文章《高参品牌:为企业找到战略决胜之地,打造超级品牌竞争力!》
差异化产生在消费者的心智中。我们讲“差异化”,不是讲企业在生存端如何做不同,而是讲在消费端如何“卖不同”。事实上,市面上的产品和服务,真要较真,实在没有多少差异化可言。比如同样是凉茶,王老吉、和其正、加多宝的产品差异到底多大,不得而知。而营销上,大家都在争夺差异认知,谁更正宗。
这些大企业要钱有钱、要研发力量有研发力量,要生产设备有设备,要营销渠道有渠道,为什么他们不在生产端做差异,而要在消费端不停地塑造差异呢?根本原因就一条:生产端的差异化往往代表行业创新,几乎很难出现“差异化”,但凡有“差异化”产品诞生,其他人根本无法与之竞争。
云南有一款特别火爆的产品“鲜花饼”,这个产品最早是由嘉华食品原创并在市场上打响的新品类产品,属于真正的“差异化”产品,到目前为止,嘉华依然是该品类的第一名。目前,云南几乎所有的食品企业都会生产鲜花饼,但迄今为止,仍没有人在这个领域重新做出“差异化”。
对于中小企业而言,真正的“差异化”,不是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做细分,不是研究产品创新,也不是制造各种概念。而是找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灵魂,找到别人无法与你竞争的战略决胜之地。
我始终认为,任何一个品牌,有且只有一个能让其发挥最大价值的战略定位。企业只有找到核心灵魂,找到那个具有唯一性、权威性、排他性的核心竞争力,才算是真正步入发展正轨,否则,企业将永远陷入竞争的漩涡之中,无法自拔、疲于奔命。
我们高参品牌在品牌战略营销层面,提出了一个核心理论:要么做第一,要么做唯一。只有成为第一或唯一,才是你的企业、你的品牌与众不同的最大差异化。